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9万亿元,M1-M2剪刀差明显收敛

频道:综合 日期: 浏览:1

中国人民银行10月15日公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42万亿元;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狭义货币(M1)余额113.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

其中,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9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加35338亿元。

贷款利率继续保持低位水平。央行提供的数据显示,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业内专家表示,9月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M2)、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都明显高于经济增速,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用力,降准降息等一揽子货币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人民币贷款保持较高增速,贷款利率低位运行,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重点行业扩张和消费贷贴息政策落地等支撑9月信贷增长

9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6.6%,据悉,还原地方专项债置换影响后增速在7.7%左右。

市场分析认为,9月重点行业扩张和消费贷贴息政策落地等因素为信贷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分部门看,9月住户贷款增加389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142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500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10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100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02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2348亿元。

企业贷款方面,9月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维持高景气度,企业融资需求有效释放。同时,近期江苏、广东、广西等多地宣布首批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完成投放,主要投向城市更新、交通、水务、物流、环境保护等领域,助力缓解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也带动了相关配套信贷资金的增长。

同时,居民信贷需求有所回升。一方面,9月个人消费贷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开始实施,利息成本下降推动消费贷款需求进一步释放。另一方面,近期北上深等一线城市相继调整住房限购政策,带动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有所上行,9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约7%,个人住房贷款需求相应回暖。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保持较高增速

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较上月下降0.1%,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业内专家指出,社会融资规模保持较高增速,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中,政府债券对社会融资规模发挥主要支撑作用,今年前三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11.46万亿元,同比多4.28万亿元,特别是国债和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进度较快,用于支持“两重”、“两新”、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对扩内需、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受益于政策端对科创债、民企债的支持力度加大,叠加发债利率处于低位,企业发债融资增多,社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也有较强支撑。

具体到9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6080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129亿元;委托贷款增加282亿元,2月以来首次正增长;信托贷款增加62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3235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05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11886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500亿元。

业内专家认为,近年来随着直接融资加快发展,单一的贷款指标越来越难以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的占比降至61.1%,宜更多观察社融等更全面的统计指标,以多元化的视角科学看待金融支持力度。

M1-M2剪刀差明显收敛

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发力,支撑M2增速保持较高水平。

9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13.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比今年2月末的年内低点提升了7.1个百分点。

9月末,流通中货币(M0)余额13.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前三季度净投放现金7619亿元。

近几个月M1增速回升态势明显,除了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外,也与企业和居民定期存款活化有关。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今年以来M1-M2剪刀差明显收敛,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等积极信号。

专家表示,四季度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对实体经济较强的支持力度,财政政策也在积极发力,前期推出的促消费、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将继续逐步显现。近期产业政策力度也在加大,对投资持续形成支撑,支持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中长期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稳步推进,实体经济供求关系有望更加均衡,经济循环也将更加顺畅,有助于经济长期行稳致远。市场机构普遍预测,2026年经济将延续向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