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丨领跑全球!解锁杭州“六小龙”崛起背后的创新密码

频道:文化 日期: 浏览:1

当中国首款3A游戏登顶全球,机器人在春晚迈出整齐的秧歌步,杭州“六小龙”的崛起引发关注。而当大模型Deepseek对标OpenAI,宇树机器人比肩波士顿动力,脑机接口强脑科技与Neuralink并驾齐驱……一波波科技浪潮下,“为什么是杭州?”成了2025最热的追问——这些“偶然”的颠覆,藏着怎样的必然?

群核科技

引领行业 从家装设计软件到具身机器人

群核科技是“杭州六小龙”中首个赴港上市的科创企业。这意味着,群核科技或将成为“全球空间智能第一股”。

黄晓煌,群核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2007年,黄晓煌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毕业,考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用GPU(图形处理器)做高性能计算。在此期间,他就加入了英伟达。但仅仅1年后,他便选择离开。

彼时的黄晓煌坚信GPU的超级算力和云端部署相结合有足以改变世界的潜力。他邀请研究生同学来自浙江大学的陈航以及来自清华大学的朱皓共同创业。在很短的时间里,年轻的创始团队用低价显卡集合成一个端云协同的高性能GPU集群,算力成本大幅降低,并实现了更快的计算速度。但那时,投资圈热门的概念仍是移动互联网,黄晓煌在硅谷融资时,无一例外不被资本看好。

在硅谷融资遇冷的群核科技,杭州满带诚意的探访让彼此间都迎来一次转机。

杭州是中国最早拥抱数字经济的城市之一。2003年,浙江提出建设“数字浙江”,“人间天堂”杭州确立了“数字天堂”的发展目标。目标的改变让杭州经历了从“数字浙江”的先行者到“数字经济第一城”领跑者的蜕变。

人才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则成为蜕变的起点。

2010年,杭州的“521”人才计划开始在各区实施。根据这一“精英式”的人才引进计划,从2010年开始,杭州要用5年时间,面向全球引进20个以上海外优秀创业创新团队,100名以上带着重大项目、带领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在考察了国内的10个城市之后,良好的人才基础让群核科技最后决定落户杭州。

“要资金给资金 要政策给政策”

2011年11月,黄晓煌和陈航先期回国,注册成立群核科技,落户在今天的杭州上城区。从在硅谷被投资人冷遇,一直到2012年底,创业最初的一年多时间内,黄晓煌手上的技术普遍不被资本市场看好。

创业伊始,他们拿着技术到处找市场应用,在迷茫中做了很多尝试。黄晓煌喜欢把最初的磕磕碰碰形容为“拿着锤子找钉子”

每一次科技创新从提出到真正地走向产业化之间,都有漫长而艰难的路要走。而其中大多数的项目都会倒在基础研究到商业化之间的断裂带上,这个鸿沟也被叫做“死亡之谷”。

虽起步很难,困难中也有“雪中送炭”的幸运。那一年,黄晓煌入选当时江干区的“百人计划”,150万元的奖励资金大大解决了公司融资空窗期的燃眉之急。

阚方丽:杭州不一样,它其实是从我们初期,就开始陪伴我们。从初期你需要资金,它给资金,需要政策,它会给政策。

150万对处于创业初期并且资金紧张的群核科技而言无疑是场及时雨。在经历公司成长全过程的阚方丽看来杭州做到的不仅仅于此。

群核科技的“锤子”

找到了家装这颗“钉子”

2013年,群核科技推出了主打产品“酷家乐”,这款空间设计软件凭借其10秒快速渲染的能力一炮而红,吸引了大量的设计师,成为大家居行业首选的设计软件。由此群核科技越过了初创企业的“死亡之谷”,同样也改变一个行业。

当技术落地后,极速渲染出图提高了设计效率,提升了用户体验感,加上又契合互联网家装的浪潮,后来的发展就顺理成章了。群核科技手中的“锤子”找到了家装这颗“钉子”。

而在150万的奖励资金的背后隐藏着杭州的第一层创新密码。

“每一分钱都关乎生死”道出了初创企业的真实困境。政府的有效支持必须建立在精准把握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这样的“顺势而为”才能真正为初创企业提供有力的支点。

在杭州的创新策略中首选了“人才”。

从2015年开始,杭州市的人才政策开始在原来的“521”人才计划基础上升级迭代,不再拘泥于初期“精英式”的人才引进,而是开始用“人才分类”的方式,赋予不同层次人才更加普惠式的优抚政策,让更多的人才进入杭州的科创洼地,落户杭州。

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分为 A、B、C、D、E 等五个层次,分别是: 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市级领军人才、高级人才。

到2025年,杭州的人才分类政策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应届本科生可获1万元生活补贴外加最高3万元租房补贴,博士则叠加10万元安家费。A类顶尖人才最高可获800万元购房补贴,人才政策背后是涉及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的优惠。

仅凭“人才码”即可实现租房补贴秒到账、景区畅游、子女入学一键办理等142项服务,数字化赋能直达人才需求痛点。

杭州以十年迭代的“人才红利”为第一创新密码,构建了覆盖生活、创业、服务的立体化政策生态。

以群核科技所在的上城区为例,近三年年均创新人才净流入近4万人,而这一数据在全市并非峰值。目前,杭州市人才存量突破270万,占1300万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

人才与城市之间形成命运共同体。

在很多人看来,群核科技是一家慢慢成长起来的公司,它有自己的坚持,也在创造市场需要的产品,对一家初创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在技术拐点到来之前,它没让自己倒下。其间政府的陪伴与伴跑更是弥足珍贵。

2017年前后,群核科技因为有了“酷家乐”,几乎改变了家装行业的技术版图。基于自身业务海量的室内空间数据积累,群核科技联合国内外几所高校共同推出InteriorNet数据集。他们希望从中找到未来的“钉子”。

当群核科技寻找技术应用的第二颗“钉子”的时候,杭州市也用十数年的时间完成了在数字经济多个赛道的布局。

从2014年开始,杭州市大力推进信息经济、智慧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一号工程”,培育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动力。

2018年,杭州市发布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行动计划,让杭州市的创新政策有了更清晰的路径。

强脑科技

科技助残 为千名肢体缺失者免费安装仿生手

也是在2018年,来自杭州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的考察团,飞行了1万多公里,来到强脑科技创始团队在波士顿简陋的办公室,一聊便是三四个小时。不久之后,强脑科技的核心团队从美国回归了杭州。

强脑科技驻足杭州虽也是以“人才”为起点,但却因杭州的成长而改变,让“创业生态”成为杭州的第二层创新密码。

在美国,韩璧丞和他的核心团队用四年的时间解决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高灵敏度传感器的关键技术,这个开创性的技术有别于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的侵入式的脑机接口,但其难度更大,从实验室到产品应用的路径则更为漫长,其颠覆性也更强。

侵入式脑机接口需要通过开颅手术植入电极,直接获取高精度神经信号;而非侵入式则是通过外部设备无创采集脑电信号。

韩璧丞:非侵入式的信号太弱了,这个信号有多微弱呢?我们经常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要检测50公里以外一个蚊子扇动翅膀的声音,是非常微弱的一个信号。但是我们觉得人类是需要一个更加温和的解决方案,我们不可能给1000万人都去开颅,所以我们就必须走一条非常艰难的路。

2016年,强脑科技在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首次公开展示脑控智能义肢原型机。同年,马斯克创立Neuralink公司,脑机接口领域开始获得资本市场青睐。

次年,杭州乃至浙江省凭借敏锐嗅觉,抢先布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赛道。也正是这样的改变,强脑科技进入杭州的视野。2018年年底,韩璧丞决定接受杭州市政府邀请,率领核心团队归国创业。

何熙昱锦:在美国做的是一些比较原始的demo,因为最开始是一个MIT的同学,他做实验打伤了自己的一只手。最开始给他做了一个很简陋的手,当时那个手算是没有办法量产的东西,他很喜欢。但是真正的技术积累、所有的核心东西还是在国内完成的。

强脑科技的落户地是杭州的余杭区未来城,一登上这片土地他们马上就发现了不同。这些不同让强脑科技成为“六小龙”的基础条件。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这句话在余杭区的耳熟能详,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从单一的优抚政策到产业体系的重塑,杭州也在不断与企业的磨合中成长。

“黑科技”上新

全球首款能实现量产的脑控智能义肢

回到杭州的第二年,也就是2019年,强脑科技的首款商业化产品便迅速进入应用阶段,次年正式推向市场,成为全球首款实现量产的脑控智能义肢。

产品落地的最初阶段,市场也曾面临犹豫。面对智能义肢这样的“黑科技”,余杭区残联成为最早的智能义肢购买方。

科创企业从实验室验证到产业化推进,企业面临着研发周期长、技术难度大、成本高等诸多挑战。不断开放应用场景,企业便少一份阻碍也多一份助力。

脑控智能仿生手、助行机器人、避障眼镜、人工耳蜗……走进杭州市余杭区高科技辅具展示体验中心,帮助残疾人康复的“黑科技”一一映入眼帘。科技助残成果在这里汇集,也是余杭科创实力的集体释放。

当左上臂缺失的中国游泳运动员徐佳玲,在2023年10月举行的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开幕式上,用“意念”控制智能义肢,点燃圣火的瞬间,无疑是整个开幕式的高光时刻,也为所有的残障人士点燃希望!

何熙昱锦: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关键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让海内外的非常多人看到了这个产品。这其实也体现了整个杭州政府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和信任。

“无事不扰 有求必应”

打造企业创新发展良好生态

在一次大胆的尝试之后,脑机接口技术以这种震撼的方式烙印在大众的视野。它不仅在展示科技与人的可能,也在重新定位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何熙昱锦:他们真的是做到了“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在余杭、杭州乃至整个浙江,“不打扰”成为权力的戒尺,“必响应”化为服务机制的本能。最终让企业专注创新、民众安享便利。而政府便真正成为滋养创新的“空气”:无处不在却隐于无形。

王滔是余杭区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这里的功能被他归纳为“一中心、一平台、一闭环”。是余杭围绕企业发展全周期、产业培育全链条,“全门类”功能整合的增值服务体系。

“一中心”即服务中心,企服中心大厅跟政务服务中心的大厅是合署的,形成一个线下服务企业的体系。

“一平台”则是“余省心”的线上平台,集成了从政策发布到上架企业的申请、审核、拨付,全流程线上办理。

而这个隐藏在服务窗口之后的平台,也是企业优惠政策兑付的渠道。

王滔:“余省心”平台目前是归集了全区的12.2万家存续期企业法人的信息,余杭区市场监管进行工商登记之后,相关数据会回流到“余省心”的企业库。比如说是生物医药的,或者说是数字经济的,它的人才有多少等等。我们进行打标,形成企业画像,后台的政策就根据这些企业标签、企业画像进行匹配。

也正是有了匹配的机制,让企业在政策兑付上变得及时且快捷。平台后台的数据时刻都在按照“应上尽上、应兑尽兑、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的原则,加速政策资金直达快享。整个过程对企业来说非常无感。

杭州的“无感化服务”,其核心在于通过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智能技术,实现政府服务“无处不在却隐于无形”。这种改变,也让政府不再依赖“政策驱动”转而更侧重于“生态赋能”。

灵伴科技

文博场馆AR导览 写就新的时空剧本

江涛是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裁,数字文化事业部负责人。而灵伴科技是继“六小龙”之后又一家引领AR领域的杭州科技公司。

政府优惠政策找上门

“8分钟到账”是常态

江涛:现在很多优惠政策都是政府来找我们,说有这样的一个申请的机会,你要不要申请一下。确确实实就是8分钟时间。账户上就到账了。

“8分钟到账”的故事在杭州并非个例,而是常态。

同在杭州的余杭区,灵伴科技公司是一家在当地发育的本土公司。公司发展的“种子期”就用了四年,这个从0到1的过程需要宽容的创业土壤。

资本和企业的双向奔赴

与许多城市一样,杭州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面临发展空间狭小、自然资源短缺、经济转型艰难、竞争优势弱化,以及发展思路纠结与焦虑等挑战。

如何以一种新的发展思维和模式,破解杭州发展面临的挑战,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在与企业的相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变得清晰,同时,也打开了“资本”这层杭州创新的密码。

2022年,对于灵伴科技正处在公司发展的“破土期”,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初级产品,但也需要更多的资金进行产品的迭代和技术升级。疫情带来的投资环境的紧缩,这一切都无从谈起。

此时,余杭国投一笔1.25亿的投资化解了灵伴科技的难题。

这笔在困境中的关键投资为灵伴科技的发展按下加速键。一年后,灵伴科技推出第一代消费级AR眼镜灵伴科技 Max,引领国内的AR行业迈入大众消费时代。

耐心陪跑

杭州政府蜕变为“创新生态建筑师”

做耐心资本是政府背景资本的角色设定。用直接投资的方式引导产业类型和方向,用“参股”的间接投资撬动民间资本。同时,在杭州的创业生态里剔除“盆景式”培育模式。

国资民资协同构筑“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林中既有龙头企业如参天乔木,也有藤蔓蕨类般的初创企业,林间透下机遇之光,资本如养分在其间流转。政府则蜕变为“创新生态建筑师”,从政策制定者跃升为系统构建者,以制度降水替代行政灌溉,让企业自由生长。

这片雨林孕育的不仅是企业,更是万物生长的法则。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时至今日,灵伴科技的融资已超过7轮,在短短的时间里估值便超过10亿美金,跻身独角兽企业行列。

对于完全成长于杭州余杭区的灵伴科技来说,它的成功即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曾有人用创投企业的数量和早期基金的规模来衡量杭州的创投环境,得出结论是杭州在全国范围内优势明显。

不局限于灵伴科技所在的余杭,在杭州,两个千亿规模的基金用于引领杭州的创投,分别是:一千亿用于“投早投小”的科创基金,另一个则是千亿级“投强投长”的创新基金。

在投资领域,企业一般被“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发展的一头一尾的“种子期”和“成熟期”最难获得投资,有了这两个千亿级别的基金后,全周期的生态体系变得完整。

杭州市耐心资本多年持续陪跑,“六小龙”已经长成。2025年,尝到甜头的杭州市又明确了“三个15%”科技投入政策: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要达到15%以上;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要用于科技投入;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中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杭州,由上城区政府牵头,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等多方共建的“群核空间智能平台”已初具雏形。曾经被误认为是一家“家装公司”群核科技,将在“具身机器人”领域砸出一遍未来科技市场的“钉子”。

在杭州,强脑科技联合浙江省残联发起“科技助残”项目,正在为千名肢体缺失者免费安装仿生手,科技在此时更具温度。

从2023年开始,灵伴科技推出的文博场馆AR导览业务开始在全国200多家博物馆高速扩张,重写文博领域的时空剧本。

杭州也在丰富独属于这个城市的创新路径,在“人才+技术+资本+生态”表层密码之下,“用制度培育生态,让生态吸引人才,靠人才定义未来”这也许才是杭州真正的创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