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词读懂五年规划丨五年规划不设定具体GDP指标,并非不要经济增长

频道:体育 日期: 浏览:1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

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纲要,是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既定战略安排的必然要求。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优势。一部共和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接续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的历史,也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读懂了五年规划(计划),就读懂了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也就读懂了不断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等系列专栏后,2025年10月起,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30词读懂五年规划”专栏,推出30篇理论普及文章,以14个五年规划(计划)为主线,结合“十五五”规划建议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

今天的关键词是:经济增长指标。

【本文摘要】

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而“十四五”时期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显著标识就是发展理念从增速到提质的重大转变,即从过去片面追求GDP增速转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将GDP作为主要指标予以保留,且将指标值设定为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这一表述和转变在五年规划历史上是首次,也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逻辑的根本性变革:打破对GDP的惯性迷思,不再以GDP增速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绝对化标尺,而是以多维度的指标体系重新定义“发展”。

这一转变源于对发展规律的把握、源于对时代新要求的精准回应,且有着内外双重动因。从国内来看,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因此,GDP增速长期以来都是各级政府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也确实在激励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GDP无法衡量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度、环境承载力、社会公平性等方面。一味追求GDP增速容易导致资源调配的错位、发展结构的失衡、潜在风险的滋长等问题,甚至极易滑向“有增长没发展”的尴尬境地。

从外部环境看,“十四五”期间,我国的外部环境依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面对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都有新的变化。规划不设定一个具体的GDP增速指标,有利于增强我国发展的灵活性,能够以更加主动、从容的姿态面对发展的不确定性,也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放在发展的提质增效上。所以“十四五”规划的这一重大转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历史性进步。

需要指出的是,不以GDP增速论英雄不代表我们放弃对GDP的追求,更不代表我们对GDP增速的漠视,而是要围绕GDP建立更加多维、科学的发展评价体系。规划中谋划的多维度目标体系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制度性落实。

一是让创新成为发展的核心引擎。规划将科技自立自强摆在首要位置,并厘定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7%以上,通过强化战略科技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链的升级迭代。

二是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规划设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这些曾经为GDP增速让路的“软性指标”如今成了必须落实的“硬指标”,极大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

三是让共享成为发展的根本目标。规划突出强调一系列民生福祉类指标,如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一岁等等。这些指标衡量的是经济增长的温度,而不仅仅是速度,也反映了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归。

“十四五”规划不以GDP增速论英雄的理念转变,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熟与理性,是在重视经济发展速度基础上对“增长”内涵的优化与拓展,即从“快不快”转向“好不好”,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追求。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