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畔,百年建筑内回响着河流与城市未来的对话。11月18日下午,《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下简称《奔流》)第二季上海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上海论坛现场,一场围绕“年轻力与水岸活力开源”的圆桌汇聚跨领域专家,共同探寻水岸城市如何从“空间更新”迈向更深层次的“内容赋能”。
本场圆桌由伦敦发展促进署、世界城市文化论坛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赵冰冰主持,知名作家、导演陈丹燕,白玉兰荣誉奖获得者、安永法国业务部全球负责人贺朗·瑞纳(Bertrand Régnier),浦发银行总行公司业务部(绿色金融中心)副总经理瞿玮,上海纽约大学城市科学与政策助理教授、上海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关成贺,第一太平戴维斯国际地产中国区负责人及高级董事周玉围绕水岸年轻力、增强水岸开源叙事,以及如何在不确定中持续滋养城市活力等议题展开讨论。
“开源”不仅指向技术领域的开放共享,更隐喻一种城市治理哲学:将文化叙事、商业实践、科研创新从相对封闭的“专业黑箱”中释放,转化为政府、企业、社群可共同参与迭代的公共品。
本文为澎湃研究所对本场圆桌内容的整理,以飨读者。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水岸的文化生命力
从苏州河、黄浦江到泰晤士河,知名作家、导演陈丹燕正与澎湃新闻合作参与一个纪录片项目,名为《水边的玫瑰》,中国古月季与英伦玫瑰之间,与沪伦双城、码头港口、航运贸易有着一段渊源。
水岸城市与码头是陈丹燕一个长期书写的对象。她曾试图在伦敦找寻泰晤士河沿岸的码头工人“号子”,未果,利物浦、安特卫普、汉堡、纽约等码头城市同样,“号子”是人工搬运装卸货时代的特殊产物,这些港口因机械化较早未能完整保存完整的号子,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上海,两位21岁的音乐学院学生的采集工作却意外存下了这份珍贵遗产。
“最能对历史产生初心感受和全新体会的,恰恰是年轻一代,而非年长一代”,陈丹燕表示,“所谓的年轻力,其实是可再生力,或者说生命力,它不仅与具体的年龄、年份有关,更关乎对事物的看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这造就了水岸持续的文化生命力。
水岸活力的四个核心表现
第一太平戴维斯国际地产中国区负责人周玉见证着上海伦敦双城水岸的“生长”,基于过去十五年中英两地的工作及观察提出了多元活力水岸的四个核心表现,功能复合化,集商业、办公、居住、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多元功能;全时化,从适应八小时工作制拓展到24小时全天化;辐射人群多元化;以及形态的渗透化——从过去的背水发展到如今“引水入城”,水岸与生态更有机结合。
伦敦泰晤士河畔的泰特美术馆、巴特西发电站改造,与上海西岸美术馆、苏州河畔福新面粉厂创意园区等案例给出了水岸活力的多元化解体思路。
实际上,水岸活力焕新一直是进行时,赵冰冰补充。伦敦副市长(分管商业与增长)、伦敦发展促进署主席霍华德·道博(Howard Dawber)曾于今年3月到访上海,并参与6月的奔流伦敦场活动,对比沪伦双城水岸,道博表示,二三十年前开发的伦敦金丝雀码头如今需要“二次开发”,楼宇空置问题背后,需要更多元的业态与人群。
当“金融活水”遇到“年轻力”
城市更新、水岸焕新背后,有“金融活水”的暗线。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进一步深化了城市更新发展逻辑和内涵意义。
浦发银行作为市属国企,是城市活力焕新发展的深度参与者,为产业集聚升级、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等多个领域的重点项目提供金融支持。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浦发银行城市更新贷款余额超1600亿元,落地项目超200个。
浦发银行总行公司业务部(绿色金融中心)副总经理瞿玮表示,城市更新不再只是钢筋混凝土的建设,金融机构的参与已经从传统不动产的融资,转变为参与整体运营,提供综合服务。从嘉定西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的历史风貌保护,到解决民生痛点,在包括虹口瑞康里等项目中保留上海老弄堂的烟火气,从城市功能提升、产业功能提升,到绿色生态一体化,参与长三角生态一体化示范项目青浦水乡客厅城市更新,牵头三林楔形绿地……金融问计于民,服务于民。
金融机构面临的一道常见难题在于,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可持续性的平衡,一个常见的悖论是,当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市民获得感最强时,其商业回报模式往往难以被直接量化。这需要依靠多元化融资机制创新。瞿玮介绍,推动数据资产等无形资产入表,创新运用PPP、营运期贷款、并购贷款等工具,推动基础设施公募REITs、资产证券化等模式,将长期收益转化为当期融资能力。
“金融的创新与支持年轻力密不可分”,瞿玮表示,“认可‘年轻力’对应的是未来资产的隐性现金流,这是银行支持的资产价值。”
赵冰冰谈及“耐心资本”,“欧洲一些城市更新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放眼30-50年,适当拉长评估周期,有助于化解短期盈利压力与长期社会价值之间的张力。”
国际视角下的上海水岸竞争力
白玉兰荣誉奖获得者、法国人贺朗·瑞纳(Bertrand Régnier)在上海居住了17年,作为安永法国业务部全球负责人,他分享了国际比较视角中的水岸观察与专业研究。
历经治理与贯通,如今的水岸已焕发生机,贺朗· 瑞纳表示,“上海对于‘一江一河’非常自豪,可以说,人们重新拥有了苏州河”。不仅对当地居民,一江一河沿岸正在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过去游客主要集中在外滩等传统景点,如今随着水岸活动的丰富,越来越多游客开始走进江河腹地深处,探索更具本地特色的滨水区域。
贺朗·瑞纳认为,城市活力有四个维度:规模、变化、速度以及长期性,其中长期性尤为重要,“今天的商场、办公楼,不仅为当下而造,更是为未来,我们需要以未来的视角去评估当下的建造工程、基础设施”。
安永正在推进一个全球商务区的研究项目,许多商务区面临同样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如何持续创新,如何提高社区的融入与包容性,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基建提升“用户体验”。
赵冰冰补充,链接40多个全球创意城市联盟的世界城市文化论坛(World Cities Culture Forum, WCCF)也再今年发布了第五版世界城市文化案例,同样提到社区包容性,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遗产“活化”。
“城市轻量化”与未来活力
如何评估一座城市的年轻化程度?不同学科和派别有不同的评判标准。
功能主义认为,一个年轻的城市需要如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从交通到资金,从单一环节到整个系统实现效率最大化。新陈代谢派会考虑上海这座城市正处在哪个发展阶段,是初生、高速成长、平稳、衰退,或是重新再生。
上海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关成贺认为,我们需要一些更新的视角,比如“城市轻量化”,或者“机器人的城市化”。
关成贺表示,衡量一座城市,比如上海,不仅在于其物理空间的重量,更在于其承载的数字资产与创新能量的“重量”。他展望,在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的时代,城市感知技术将能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体验,“当技术能让同一片水岸空间为不同的人提供独特的感知与互动时,城市的真正年轻与活力便得以实现,这或许是碳基生命与硅基智能在水岸交响的未来图景。”
“‘江河竞注,而不流’,我们期待水岸年轻力在开放与包容中持续奔流,让城市真正‘因水而活’”,赵冰冰总结,水岸活力的开源之路,需要文化叙事、城市规划、金融支持与科技赋能的多维协同,跨国际合作以及政府、企业、文化界的跨界合作。
《奔流》第二季上海场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上海报业集团和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澎湃新闻、苏河湾集团承办。第二季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办公室)、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静安区人民政府的支持,同时特别鸣谢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伦敦发展促进署、中国东方航空、上海宝格丽酒店,安永(中国)、彭博为特别支持企业,浦发银行作为特别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