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朝着理想去走,越单纯走得越远

频道:热点 日期: 浏览:1

“数学在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把数学教好这件事情并不容易。对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能够伴随着他的一生。”近日,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在很多国家,职业科学家介入中学教育是很普遍的一件事情。在中学里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学生,需要职业科学家及时去加以引导,让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得到呵护,不会被磨灭。

席南华 资料图

席南华是我国知名数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代数群与量子群。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无论在数学研究领域还是教书育人方面,他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多年来也在不断挑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

2014年国科大首次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盖本、硕、博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国科大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育培养的创新,造就一批追求科学梦想、献身科学事业、立志科技报国的未来领军人才。从那时起,席南华就给本科生上数学系三大基础课之一——高等代数。

除了知识本身,在教学过程中,席南华更看重知识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席南华认为,数学是一个活的东西,要让学生喜爱数学,要能够把所学应用到各种各样的场景。作为老师,不仅要教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去探索。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学到很多的东西,包括老师对这个学科的态度等,都会持久地影响学生。

为了给本科生找到好的数学教材,席南华曾将国内相关教材全部购入进行比较,但始终不太满意。于是,席南华决定亲自写一本教材。他将自己上课时的讲义进行了整理,还将学生们提出来的“意外惊喜”和青年助教老师们的“作业”纳入了教材。

除了教材外,席南华坦言,以数学为本的科普也太少了,限制了公众对数学的认识。现在很多科普都只浮于皮毛,都只是一些八卦花絮,看上去很有趣,但是看完之后一无所获,很难在这中间激发出对数学的热情和热爱,也很难带领人们向数学世界的深处去探索。

因此,2021年,席南华和国科大数学院的同事们一同着手进行科普丛书《认识数学》的筹备与编撰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初稿于2022年年末送往出版社。2023年,该书正式面世。

在席南华看来,科普数学是他的一个职责。一方面它是全民科学素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作为职业数学家,也有责任培养拔尖人才,“我们最杰出的人才还非常少,我们在科学界发出的声音还是没有西方国家那么大”。

“科普做得不好,也跟我们没有把生命的东西灌注到这个科学里去有很大关系。”席南华提到,很多杰出的科学家都有非常综合的人文素养,所以他们写出来的数学会非常生动,会让人感到生命在跳动,一点都不枯燥,“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是需要向人家多学习”。

此外,席南华强调,学术自尊和自信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要有一种无畏的精神。现在的学生很多时候想太多了,不要管别人怎么看,或者跟别人去比较。在跟别人比较的过程中,会消耗很多自己的精力和心理资源。

“就简单地朝着自己的理想去走,越单纯能够走得越远。同时,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要做廉价的东西。刚开始会是一个跟随者,但是最后一定要独立做出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席南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