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年销量还不足两万台,为何已经掀起了价格战?

频道:综合 日期: 浏览:1

“人形机器人去年全国销售量只有几百台,今年年底预估会有2万台左右的销售。”日前,在上海举行的机器人开发者生态全球性技术大会ROSCon China2025上,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刘益彰透露出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市场现状。

根据机构GGII(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在800台左右,2025年上半年销量超过4000台。一年间,从“实验室样机”到“批量交付”,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加速走向量产化。然而,行业热度飙升的另一面,是出货量有限、成本高投入大、投资回报率偏低的现实。

大会上的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落地场景目前尚有限

人形机器人此前已被工信部列为“未来产业十大重点方向”之一,全国多地正在布局生产与测试基地。然而,尽管增势明显,目前的市场仍主要集中于科研、教育及具备二次开发能力的B端领域,消费级C端市场尚未真正打开。

刘益彰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集中在示范应用为主,比如在巡检导览场景;其次是集中在工厂里搬运箱子,这一机器人形态更多的是用轮式底盘加上协作双臂的方式,场景跑通后人形机器人才有可能直接进入这类场景;居家养老场景是机器人应用的最后一步。

古月居ROS机器人社区联合创始人顾强认为,目前真正具备刚需且拥有支付能力的场景虽已被识别,例如部分专业工业场景,但技术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融合仍显不足,尚未形成规模化落地路径。

而人形机器人市场尚未成熟,却似乎开始打起了价格战。

芝能汽车、芝能智芯创始人陶冶指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面临的主要瓶颈在于ROI(投资回报率)过低,难以从一次性投资中获得回报。”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谭维佳同样指出,由于机器人跨领域应用的开发成本过高,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成熟领域落地,这种策略趋同反而导致了有限赛道的内卷和价格战。

刘益彰坦言,“现在很多机器人企业在卷价格,已经接近底板,甚至亏本。”机器人行业现阶段入局者多,未必是一件好事。当前人形机器人量产刚刚开始,机器人的工艺流程、测试标准和性能标准,甚至关键模组接口的标准还没有完全敲定。在这种情况下,“卷价格的意义不大。”

古月居联合创始人顾强将当前的人形机器人发展阶段比作“手机刚问世时的大哥大时代”,价格高昂,只有实现规模化之后才有可能实现降价。即便会有卖得很贵的机器人,但也会出现可以进入千家万户的经济型机器人。顾强担忧价格战最终会导致恶性循环,“价格内卷逼近原材料,可能会导致创新成为很大的负担,更加没有机会再去拓展新的应用场景。”

刘益彰认为,人形机器人的价值不应只以成本衡量。“如果人形机器人只是没有感情的工程机械,那它就只是材料费。真正的价值在于附加价值——能够为人提供情绪价值与长期陪伴。”如果继续价格内卷,导致新的入局者越来越少,机器人上游产业链也会越来越内卷。

他描绘了一幅理想化的未来图景:“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成家、养老,都有一台人形机器人陪伴。这是我们希望技术最终实现的状态。”

展会上对外展示的机器狗。

从“散装机器人”再到具身智能

圆桌讨论中,多位嘉宾提到当前机器人“散装化”问题突出——各模块发展割裂,尚未形成系统智能。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感知与自主系统技术专家朱华章指出,“现在会打功夫的机器人只会打功夫,会后空翻的只会后空翻。我们更需要让机器人真正成为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而不是炫技产品。”

他认为,企业与资本应将资源更多投入到核心技术和通用智能能力上,“先让机器人能用,再谈它能不能降价进入家庭。”

陶冶强调,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将会是一个“从结构化到半结构化,再到非结构化”的演进过程。比如先在预设的平整厂区使用轮式机器人;再逐步进入半结构化场景,在特定要求下找到需求落地的场景。至于居家养老陪护,“肯定是杀手级的场景,这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基于对人形机器人市场应用的观察,刘益彰同样认为,短期内巡检导览将成为首批示范场景。另外在搬运领域,会先采用轮式底盘加协作双臂的方案,待技术成熟后,双足人形机器人再逐步跟进。而养老陪护场景,则是商业化路径的最后一步。

陶冶认为,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RaaS(Robot-as-a-Service,机器人即服务)等创新模式,通过租赁等服务形式,减轻用户的资金压力,让商业场景快速试水,并在实践中持续优化和迭代。

朱华章则认为,人形机器人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生产力,而“类似的新兴产品都需要一段不计成本的投入,慢慢等技术积累成熟之后,自然有需求对号入座。”历史上的计算机、互联网和航天技术基本遵循了这样一条发展史。

他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正处在一个良性发展阶段,呈“遍地开花”的态势,每一个子技术、子模块都在朝着可落地的方向发展,等技术成熟、成本降低后,产业链自然会活络起来。“我们可以不必为此感到焦虑,让市场的需求牵引技术的发展。”

在谭维佳看来,在具身智能的“GPT时刻”尚未来临之前,也有‘沿途下蛋’创造商业价值的可能。不过,“落地不能靠整机厂商单打独斗,必须与系统集成商、场景方共同推动,毕竟真正理解场景know-how(技术诀窍)的,是使用者自己。”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在哪里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之路,在形态上一直伴随着“人形形态是否有必要”的根本争议。有人认为它是技术的终极形态,也有人质疑其工程意义与商业合理性。

刘益彰从功能角度指出,双足人形拥有无可替代的地形通过性,能轻松应对楼梯、坑洼等复杂环境,这是轮式底盘无法比拟的。

顾强提出人形的另一种价值,正如在F1赛事中,赛车、车手和赛车服已经成为体育精神的象征,“人形也可以传递其他附加的信息、能量或精神。”

陶冶强调,人形是最符合人类直觉期待的终极形态。“我们生活的场景——比如圆形的门把手本就是为人设计的。机器进化都要尽快适应这一环境。”它越像人,需要付出的沟通成本和学习成本也越低。

在她看来,目前大量以效率为导向的非人形机器人,只是阶段性的产物,长期来看,机器人应该像人一样满足陪伴的最终需求。她认为,“机器人的终局就是人形化。”

刘益彰预测,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将经历两个阶段。短期内,机器人4S店会像曾经汽车一样逐渐普及;而从长期看,人形机器人会逐渐替代对人有伤害的危险工作。同时,养老陪伴、留守儿童教育等社会需求也有望通过机器人得到缓解。

顾强提出“通机器人”(Universal Robot)的概念,认为当机器人像水、电、网络一样成为基础设施时,才意味着真正的新生产力革命。

或许当机器人走上街头不再被人围观的那一刻,它才真正意味着融入了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