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储能开拓过程中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全球各个地方关于储能发展的先后成熟度不一样;第二,海外很多储能应用的场景并不相同,价值创造点也不一样。”在11月5日举办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上,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亿纬锂能”,300014.SZ)高级副总裁陈翔在特邀报告中如是表示。
在陈翔看来,上述特点也可以反映出,为什么全球的储能在未来几年仍然会保持每年超过30%的年复合增长率,企业现在在出海过程中可以看到海外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值得去挖掘。
陈翔提到,以储能锂电池来讲,中国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实力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整个产业规模得到了足够的扩大,另一方面整个技术研发实力和产业制造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直接的结果在于,储能系统的初装成本实现大幅下降。
陈翔认为,从整个储能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现在逐步回归理性发展。但是从明年来看,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的使用成本还会进一步下降,这是非常明确的一点。
全球的储能应用场景逐渐开始分化。陈翔总结称,中国、美国的应用场景主要是新能源配储,或者包括美国在算力中心快速增长从而缺电的情况下,通过“分布式光伏+储能”的方式去解决算力中心供电。中东面临的是能源发展模式的根本变化带来的挑战,非洲则基本处于刚需。“在海外很多场景下都有不同的应用,这也是我们在出海过程中很好地挖掘不同价值点的地方。”
陈翔还强调一点,在企业全球化出海过程中,难的是海外的全球制造、全球交付、全球服务,“不单单只是把人派出去、把机器运出去,还包括全球供应链的相匹配。”其认为,未来整个锂电行业的发展不是单打独斗,一定是整个产业链一起往前走的发展。
亿纬锂能最新披露的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动力电池出货 34.59GWh,同比增长66.98%;储能电池出货48.41GWh,同比增长35.51%。就储能板块,公司表示,展望第四季度,储能依然保持满产满销,出货量预计环比会有持续增长。
亿纬锂能也对投资者回应称,公司储能电池2025年海外出货量占比还比较小,不到两成,明年的目标是希望超过25%。此外,公司希望明年系统出货占比提升, 今年储能电池出货还是以出电芯为主。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亿纬锂能公告披露,其全资孙公司EVE ENERGY STORAGE MALAYSIA SDN.BHD.(下称“亿纬储能马来西亚”)将以自有资金、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及/或自筹资金(包括但不限于银行贷款、其他金融机构融资等方式)投资建设新型储能电池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人民币86.54亿元,项目建设期不超过2.5年。
亿纬锂能当时称,上述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公司海外业务的扩张发展,通过海外生产基地产能的扩大,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储能配套需求;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加剧,本项目也将一定程度上降低该风险带来的损失,有助于实现业务订单的增长、产能规模的扩大以及经营绩效的全面提升,为公司持续深入的全球领先战略提供坚实的支撑。
实际上,马来西亚也是亿纬锂能出海建厂的首站。此前已有一期“国际化圆柱电池产业园”项目,上述储能项目为二期。公司在最近的投资者活动中还透露,“客户很急迫期望公司启动马来西亚三期工厂的建设,但是目前由于还在港股IPO募资的进行阶段,所以会按照既定的日程推进。”
前述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由国家能源局、商务部主办,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澎湃新闻、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共同承办。论坛汇聚来自政府机构、国内外学术界、产业界的高级别代表和专家,就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国际合作等行业核心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为新型储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
自成为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媒体合作伙伴以来,澎湃新闻一直深度参与其新闻宣传与分论坛承办工作。10月30日,作为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预热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澎湃新闻主办了第八届虹桥论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的分论坛前瞻沙龙,邀请相关机构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聚焦“新型储能出海: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主题,共同探讨通过技术创新、产融协同与跨域合作推进储能全球化,为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开拓可持续发展新路径。11月5日,澎湃新闻承办“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并对分论坛进行全程图文直播,助力提升论坛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向世界传递“虹桥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