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做低价的两年,京喜已经开始反哺京东

频道:体育 日期: 浏览:1

京东正在开创一个新的业务模式。不同于业内同行单一地聚拢低价商品,京喜自营的模式进行了从源头到用户系统的全面改造:把低价嵌入供给侧,通过用户侧将价格优势实现规模化的转变。这个“甩手掌柜”模式正在成为京东稳定增长的全新引擎,这就是“京东京喜自营”。

这在消费端体感最直观:身边越来越多人在京东旗下特价购物品牌“京喜自营”下单,家里的长辈也开始在京喜下单,“宠物垃圾袋4.9元可以包邮100只,拿到手的质量还非常好。”诸如此类的购买体验也不断在向外反馈。

一袭干练短发的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京喜事业部总裁祁婷,在京东“京喜自营”的两周年媒体活动上公布了几组关键数字:

两年间,累计有3.7亿用户购买了京喜自营的商品;

2025年,“京喜业务”累计将为京东新增1.5亿新用户;

今年成交额较去年10倍增长。

在“低价”成为全网共同语言的今天,真正的竞争已不是谁更便宜,而是谁能在“低价”背后稳定地交付品质与服务。下沉市场尤为如此:县镇用户愿意为实在划算买单,但对“真假低价”的敏感度更高。

京东在这个背景选择亲自下场做“自营直连”,显示出其不一样的战略决心。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京喜事业部总裁祁婷在发布会上表示:“用户要的是‘有质量保障的低价’,工厂要的是‘按约定质量稳定生产、利润可预期’的生意。”过去两年,京东以“京喜自营”为抓手,直连产业带、把京东物流与售后下沉到一线,重构了一条以“质价比”为核心的供给链路。

这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采销进产业带源头严选、品控把关;依托京东物流做到“送货上门、一件包邮”;售后由京东客服团队统一承接,把复杂环节收归平台、让工厂专注“按质生产”。

这套供给侧改造把“真低价+真服务”做成了一套高质量的交付流程。“我们的低价从创立之初就是‘有底线的低价’。”祁婷表示。

增长迅速:来自用户与产业带的双重验证

两年间,累计有3.7亿用户购买了京喜自营的商品;2025年,“京喜业务”累计将为京东新增1.5亿新用户;今年销售额较去年增长了10倍。这些硬指标背后,是“质价比”在更大人群中的持续扩散效应。

“把好工厂的好产品,用确定性的履约和售后来承诺给用户,这是我们两年坚持做的事情。” 祁婷的表述体现在供给端的增长上。

在2025年京喜自营两周年媒体发布会上,祁婷宣布京喜自营已经覆盖全国260+产业带,4万+家工厂建立合作,带动30万+就业;今年内近100款单品年销量突破百万单。

更细地看,浙江成为今年增速与体量“双料龙头”:截至今年,浙江产业带已产生约2.5亿单的销售,同比约三倍增长;广东、河北亦先后突破1亿单。这背后是一批“隐形冠军”型工厂,通过“工厂直发+京东履约”找到了更稳定的长期订单。

从整个行业来看,这不是简单的进入下沉市场。它不单纯追求性价比,也不追求漂亮的利润率,而是结合其自身在供应链的布局,把利益在用户、平台和商家之间构建起更可持续的模式。

这正是一个健康的市场真正需要的,三方都可以在市场中达成利益平衡,京东在为市场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六个升级:把更多商品带给用户

如果说深耕供应链是过去京东的战略重点,那么京喜自营把更多元的产品矩阵推向了用户。

京喜自营提出了“六大业务升级”:出口转内销、大牌同厂、京喜甄选、京喜农场、京喜IPick、王牌单品。这些升级背后的目的只有一个:全链路的商品供给和“又好又便宜”的用户心智。

最直接的表现是,京喜自营供应链源头入手。通过“出口转内销”业务,在包揽采销、履约和营销能力上赋能成熟的工厂,京喜自营帮助工厂们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最大利益。

同时,“大牌同厂”模式直接与为知名品牌代工的工厂合作,使“同厂”的高品质产品能以工厂价格销售,并通过平台品控与售后服务,将商品打造成“好用不贵”的可信赖选择。

在前端选品与销售上,“京喜甄选”强调“严选入池”,保证产品质量;而“京喜IPick”则依据数据驱动的用户洞察进行“人群定制”。

最后,通过“王牌单品”的策略,集中打造爆款以反复积累用户复购,从而为产业带形成一个稳定高效的产销闭环。

当不少企业还在为增长而焦虑时,京东选择了自己的解法:让好货以一个好的形态交付给期望“好价格”的用户。它输出的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套能让市场共赢的方法论。

出口转内销的“第二增长曲线”:2000家长期主义者沉淀

今年4月“高举高打”的外贸转内销热度褪去后,留在牌桌上的,多是对品质与国内市场有长期信念的工厂。

在群访中,祁婷披露留存下来的商家“有2000多家,基本都是非常长期主义的”。其中转型较快的两种,一是生活日用(如杯子、陶瓷、收纳等),二是服装(工艺成熟、设计微调即可适配国内审美),二者都在京喜场景里实现了“迅速转内销、快速爆发”。

“把品质打透之后,内销增长非常快。”与之呼应,在发布会上提到的两个典型产业:山东纸杯、山东纺织服装展示了“带动近2000家外贸企业销量1.5亿单”的阶段性成果,展示了“外贸产能内循环”的体量与速度,既缓解了出口周期波动下的产能压力,也为三四线与县镇提供了更优的性价比选择。

在双11等大促周期,京喜不再执着“单日千万单”的极致冲锋,而是以“重点货盘+均衡类目”换取更健康的增长。京喜把流量向复购率更高、爆发力更强的SKU倾斜,做提前前置备货与一体化营销,并通过满减/折扣体系做穿透。去年更受欢迎的是小件居家日用;今年新增食品生鲜、服装配饰等盘子,力求结构均衡。

“生鲜的经验是:把品质做好,用户就自然复购。” 祁婷在群访中表示,生鲜成为今年超预期的新爆发(如当季的菠萝、柚子、猕猴桃)。“京喜甄选”货品平时不一定“极低价”,但凭借高品质与“高价格弹性”,在大促场景能自然出圈。爆品之上再叠加“工厂直发+京东履约”的体验,能明显提升用户的下单确定性。

值得强调的是,京东京喜两年的努力,正在从沿海龙头到中西部产业带中提供高质量且稳定的就业。通过“京喜自营”的稳定采购、标准化履约与售后,产业带里的中小工厂敢于“重品质、做长线”,达成了合作超4万+工厂,以及30万+就业的成果。

可靠又便宜,把难而正确的事进行到底

无论是用户的体验,还是供应链的赋能,京东京喜自营都在强调可靠的重要性。

京喜自营把“可靠”拆解为三件事:选品可靠(采销深入工厂、品控把关)、交付可靠(自建物流、送货上门、一件包邮)、售后可靠(官方客服统一承接)。

这三件事都写在京喜发布会的故事里,也被两年数据与产业带的“追加投资”反复验证——3.7亿用户购买、1.5亿拉新、销售10倍增长,不是“流量魔法”,而是“供给的确定性”被看见。

2025年的六大升级,实质是在“规模供给”基础上叠加“规模品牌”:

•用“大牌同厂”进一步缩短“好工厂→好口碑”的距离;

•用“IPick/甄选”把数据与审美、场景重新编排,跑通“以人群为锚”的选品;

•用“京喜农场/王牌单品”沉淀纵深的产业带能力,持续打造“可复制的区域超级单品”。这些动作都指向一个目标:把“质价比”从口号升级为一套可迭代的工程体系。

京东正在凭借自己的战略定力把下沉市场的商业秩序带回到常识与良性。当“好工厂”在京喜自营里把活干稳、把品质做实,县镇用户就能以更少的钱买到更靠谱的货并享受同一套售后。

两年成绩单只是起点,从过去到未来,京东这条“反内卷”的路径将延伸至更多产业带、更多工厂与更多“区域超级单品”,把“可靠的便宜”带到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