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幼狮、小熊猫“叫早”,越界的爱不是爱

频道:热点 日期: 浏览:1

极目新闻 图

据媒体报道,江苏宿迁一家田园度假区的酒店里,有工作人员牵着幼狮进入客房进行“萌狮叫醒”服务,相关房型售价628元一晚,服务每日限量20间,未来两周已预约满档。

今年6月,重庆一家酒店也被报道推出“小熊猫叫早”,成年小熊猫被带入房间与住客近距离互动,房价在2000至3000元不等,预订火爆。随着相关视频发酵,这种服务涉及的安全隐患、动物福利、法律合规等问题迅速引起热议。随后重庆市林业部门介入,责令酒店立即停止游客与野生动物零距离接触活动 。

这些以治愈心灵、亲子体验为卖点的动物“叫早”服务,在一片围观与惊叹中,骤然进入公众视野,带来了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野生动物可以被当成萌宠来消费吗?

诚然,人类也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与动物之间确实存在一种深层而古老的情感。奥地利动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康拉德·洛伦茨曾指出,人类亲近动物的愿望源自一种本能,是文明人对自然与荒野的向往。每一种动物都有它来自原始荒野的痕迹:小熊猫是森林里的攀缘者,幼狮有追逐与捕猎的本能。孩子看到它们时会自然欢笑,那是“人在远离自然之后仍保留的古老快乐。”这种情感是真实的,也值得被看见和尊重。

问题不在于“喜欢动物”,而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方式表达这种喜欢。以小熊猫“叫早”服务为例,结果看似孩子开心、家长感动,酒店赚得关注和经济效益,可谓多赢。但小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且本性胆小,与不同游客反复近距离接触对它们并不是良好的体验,很可能会出现心率飙升、呼吸急促、爪心冒汗等应激反应,甚至出现自残、攻击、拒食以及焦虑性刻板行为。

越是看起来温顺的小动物,越可能在强压力下突然转为防御性攻击;看似呆萌可爱,实则存在对人和动物双方都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今年2月就有网友发帖反映,江苏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里,有小熊猫进酒店客房咬伤游客。

而对于幼狮、猕猴、狐獴等更具攻击性或社群性需求强的物种而言,与人“娱乐式亲昵”的危险性更甚。现实中,有些商家为让动物更“乖”、不咬人,甚至会长期使用镇静剂、拔爪、断牙等手段。人拍下的是“治愈瞬间”,动物要承受的却是慢性痛苦。

这并非个例,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当野生动物被“萌化”成可供消费的对象,伦理与安全的底线就会被悄然后移。人类自以为是的亲密,可能恰恰是动物的灾难。

从法律上说,《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利用野生动物进行公众展示展演应当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并保障野生动物健康状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科学研究、人工繁育、公众展示展演等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活动进行规范和监督管理。像小熊猫这样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其展示展演有着更为严格的审批制度。换言之,动物“叫早”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以商业为目的的利用,其合法性与伦理性都站不住脚。

而根据《民法典》,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即使游客签了所谓“自愿承担风险”协议,经营方也无法免责。而一旦发生意外,代价不只是经济纠纷,还有真切的身体伤害。

监管之外,同样重要的是,让普通大众学会如何正确和野生动物以及我们人类世界之外的自然相处。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认识小熊猫,但这种认识不需要抱在怀里,也不需要把它叫醒来陪自己玩。孩子可以在自然保护区、科学馆或动物园,观察它们在接近自然的环境中自由攀爬、进食、玩耍。远观而不接近,并不是失去,而是让我们看见动物本来的样子。人与动物的距离,恰恰构成了双方都能安全呼吸的空间。

我们追求亲近,但亲近不等于占有;我们渴望温情,但温情不应来自强迫。如果我们能在孩子面前说一句“我们不去碰它,是因为它也有自己的生活”,让孩子理解动物与我们不一样,这是更难得、更长久、更文明的爱。

让野生的归野生,让亲近建立在理解之上,让喜欢保持体面和克制。这不仅是在保护动物,也是保护我们作为人类的温柔与分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