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一段因名字而交织的航天情缘——两个同名同姓的人,在地面与太空的平行轨道上,追逐着同一片星空。
二十年前,当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飞向太空时,一位名叫王杰的摄影师在酒泉发射场按下快门,从此与这片航天热土结下不解之缘。二十年后,当神舟二十号即将启航,他在航天员名单中惊喜地发现了另一个“王杰”——这个名字将两个素未谋面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地面上,摄影师王杰用镜头守望星空,记录中国航天的每一个里程碑;太空中,航天员王杰以身为笔,书写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新篇章。他们一个用相机定格历史,一个用行动创造历史,在各自的轨道上诠释着对航天的热爱与执着。
这段特殊的缘分,始于姓名的巧合,升华于共同的追求。当航天员王杰凯旋,记者王杰用“王杰拍摄王杰”的专题完成了一场跨越天地的对话。这不仅是两个同名者的故事,更是一代代航天人与记录者共同谱写的星空赞歌——无论身处何地,仰望的都是同一片星空,追逐的都是同一个梦想。
以下为摄影师王杰自述
指尖拂过珍藏的首日封,那个签名依然清晰——这是一段始于巧合、终于守望的缘分。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签名的发射首日封。王杰 供图
这一切要从二十年前说起。当时我受报社特派,第一次来到酒泉航天发射基地,负责采访拍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至今仍清晰记得,长征二号F火箭托举着飞船腾空而起的那个早晨,我透过取景框见证了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的太空首航。随后在四子王旗着陆场,又目睹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后,返回舱平安着陆的历史性时刻。此后神舟六号发射时,聂海胜、费俊龙两位航天员在纷飞雪花中庄严出征的身影,更让我与这片航天热土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隔二十年,今年4月,当我再次背着沉重的摄影装备踏上这片土地,时光仿佛完成了一个奇妙的循环。酒泉基地已焕然一新,但那种熟悉的紧张与期待依旧弥漫在空气中。直到朋友兴奋地告诉我:“这次乘组里有个航天员,叫王杰,和你一模一样的名字!”——我的心跳蓦地漏了一拍。我下意识摸了摸胸前的记者证——这个名字突然被赋予了双重意义,让我感受到一份特殊的荣誉。

航天员王杰。新华社 图

2025年4月23日,摄影师王杰在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上。王杰 供图
通过资料我了解到,神舟二十号乘组03航天员王杰,是一位力学专业的博士。他曾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地面科研人员,2020年9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这次将以航天飞行工程师的身份进入太空。
在问天阁媒体见面会上,当三位航天员迈着统一的步伐走出,我的目光瞬间锁定了那位与我同名的年轻人。他比照片上更显坚毅,军礼动作干净利落,眼神里有星辰大海。透过镜头,我清晰地捕捉到他敬礼时指尖微妙的颤动,回答提问时眼角浅浅的笑纹。那一刻,不再是摄影师在记录航天员,而是一个生命在凝视另一个生命的远征。当晚,当我捧着那份意外得来的签名首日封,摩挲着纸上墨迹,这份“天上掉馅饼的荣誉”突然有了真实的温度。

2025年4月23日11时,陈冬(中)、陈中瑞、王杰(左)3名乘组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王杰 摄

2025年4月23日11时,王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王杰 摄
生日与神舟二十号发射日的重合,让4月24日这天变得非同寻常。这个巧合也让等待倒计时的每一秒都充满仪式感。出征仪式现场,在人们的欢呼与注视下,三位航天员走向前往发射场的车辆。我们紧随其后,在距离发射塔约1.5公里处迅速架好三脚架,屏息等待。

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冬、陈中瑞和王杰(左)在出征仪式上。王杰 摄

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冬、陈中瑞和王杰(左)在出征仪式上。王杰 摄
倒计时声中,我透过取景框紧盯着那道即将启程的“白箭”。19时46分,当“点火”的倒计时口令响起,火箭底部喷出巨大火焰,声浪由远及近,如惊涛拍岸,震得胸口发麻。火箭拖着耀眼的蓝色尾焰缓缓上升,逐渐加速,最终消失在蓝天中。四周爆发出持续的欢呼声,我却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失落——仿佛一位朋友远行,急切地盼望着他的归来。

2025年4月24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瞬间。王杰 摄

神舟二十号发射瞬间。王杰 摄

神舟二十号发射现场。王杰 摄
这份牵挂催生了“王杰拍摄王杰”计划,或者说它已经不只是一个摄影计划,而成了我的使命。自此,航天员王杰在太空的一举一动,都成了我关注的头等大事。每一个电视画面,都让我觉得我们之间建立了某种无形的联结。

航天员王杰在空间站向大家发来国庆祝福。王杰 供图
9月25日晚,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屏幕上拍摄的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王杰在空间站组合体舱外作业。这是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的第三次出舱活动。新华社 图
9月25日晚,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屏幕上拍摄的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王杰(左)、陈中瑞在舱内工作。新华社 图
11月1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会师后拍摄“全家福”照片。后排左一为航天员王杰。
10月底,我得知神舟二十号将于11月5日返回,便立刻准备装备,再赴酒泉,决心完成“王杰拍摄王杰”专题的最后一块拼图——记录王杰凯旋出舱的瞬间。
然而任务出现了新的变化:神舟二十号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返回舱舷窗玻璃出现细微裂纹,不满足载人安全返回的放行条件。经综合评估,航天员王杰所在的航天员乘组将搭乘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返回时间敲定在11月14日。这意味着,神舟二十号乘组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204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纪录。得知这一安排,我更加期盼见证这不同寻常的凯旋。

11月14日,所有搜救力量在东风着陆场准备就绪,等待迎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回家。王杰 图
11月14日下午的东风着陆场,气温在7摄氏度左右,30多辆媒体车在戈壁滩上静静等待。16时26分许,不知谁突然大叫:“看到了,在那里”,所有人同时抬头在蓝天中寻找,顺着手指看见一个光斑正匀速划过。随即,听着搜救回收空中分队直升机群的轰鸣由远及近,只看着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在空中缓缓降落。

1月14日,载着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王杰安全顺利出舱。王杰 图
返回舱准确无误地降落在预报落点,医监医救车、专用吊臂车、现场警戒车等迅速向返回舱聚集。
03号航天员王杰最后一位出舱,他被医监医护人员从返回舱抬出坐上白色的座椅。虽然历经半年多的太空之旅,王杰笑得很灿烂,依然精神饱满地向人群挥手。那一刻,我疯狂按动快门,同名的我们通过镜头完成了这场跨越天地的对话。

11月14日,航天员王杰安全顺利出舱,向大家挥手致意。王杰 图

11月14日,航天员王杰安全顺利出舱。王杰 图
如今,这些珍贵的影像正等待着合适的时机,送到另一位王杰手中。这不仅是一份摄影作品,更是一个关于巧合与缘分、坚守与梦想的故事——在浩瀚宇宙中,两个同名的人,以各自的方式,共同书写着中国航天的传奇。
【摄影师简介】
王杰,1960年生,原上海报业集团新闻晨报摄影部主任。现任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