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渝检护‘未’”团队代表:未成年犯罪的惩戒不是终点,是帮教挽救的起点

频道:文化 日期: 浏览:1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未成年人不是缩小版的成年人,其控制能力弱、心智不成熟、可塑性和矫治率高,怎能‘一诉了之’或者‘一放了之’?” 2025年11月1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检察院、重庆市委举行“时代楷模”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简称“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先进事迹报告会,重庆市大渡口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梅玫分享感言时表示。

界面新闻在报告会现场了解到,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发端于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之际,重庆市大渡口区检察院组建的“莎姐”青少年维权岗。20余年来,重庆市三级检察院青少年维权岗扩展到45个、团队成员发展到500余人。

团队代表梅玫从2004年办理的一起少年抢劫案讲起。她介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少年抢劫了41次,抢走同龄人600多元零花钱,其中数额最小的一笔金额是5毛钱。被告席上,孩子红着眼眶哭着说‘爸妈离婚没人管我,被人欺负没人帮我,现在我犯了错,你们都来审判我’。”

梅玫说,少年的话令她陷入沉思:未成年人保护不是可以“将就”的任务,而是必须将“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落实落细的事业。于是,以中药“莎草”向阳而生、治病救人为寓意,饱含着对孩子们最美好的期许,最初的“莎姐”青少年维权岗应运而生。他们开通热线、设立信箱、打造谈心室,在企业、社区、学校相继建立观护基地,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

团队成员尽职不止于履职,更加注重解决案件背后孩子的成长问题。接力帮教未成年人的团队代表孙文静,入职时的师父是老检察官吴健,因帮教挽救工作得力,他作出不起诉决定的142名少年,目前无一人再犯罪。

吴健因病去世前,将这142人的名单交给了孙文静,她决定像师父一样用心帮教涉案未成年人。孙文静在办理小涵涉嫌犯罪案件中,发现小涵生活无章、行事无度,整日浑浑噩噩,在对小涵开展法治教育和公益劳动塑造“三观”的同时,孙文静从小涵喜爱武术入手,建议其从健身运动中找回自律感,并鼓励其考取了健身教练资格证书。目前,小涵已从一名普通健身教练晋升为公司总部管理人员,还自学英语,在自己热爱的行业内发光发热。

“惩戒不是终点,是帮教挽救的起点。”这是“渝检护‘未’团队”的共识,在团队成员的带动帮教下,有失足少年成为养殖大户,有街头小子成为救火英雄,也有罪错少年回归校园考上了大学。

近年来未成年人恶性犯罪刺痛公众神经。梅玫向界面新闻在内的媒体表示,对未成年人犯罪,要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坚持“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的理念,对恶性较深、屡教不改的涉罪未成年人依法起诉,推动建立检察机关与专门学校的衔接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涉罪未成年人送专门学校矫治,让未成年人心怀敬畏、崇德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