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二单挑王家卫,更多的中国编剧在忍气吞声

频道:体育 日期: 浏览:1

在古二的这次行动中,也没见到哪位编剧大佬站出来声援他,这就是中国编剧的现状:一盘散沙,自身难保。

撰文丨牛角

随着古二(程骏年)放出第三波音频,他与导演王家卫的这场 " 战斗 " 像是要以同归于尽而告终。

古二使出了杀手锏 " 召唤神龙 ",王家卫看来麻烦大了,但古二自己也因为揭人隐私而为很多人所不齿。

前两天,《繁花》剧组发布严正声明,呼吁古二回到国内 " 合理合法进行维权 "。

说实话,事情发展到今天,早已经偏离了最初的议题——中国编剧的生存困境,彻底拐到八卦猎奇,窥视隐私上来。

如果事实真如古二所说,当下中国编剧的生存困境,基本上浓缩在了他身上:承担了编剧工作却不给署名,额外承担了工作助理工作,拿着每个月三千的低薪,活脱脱一副 " 娱乐圈牛马 " 形象。

即使是功成名就的编剧如于正,也曾经大吐苦水说自己一路走来遭遇了怎样的剥削和压榨。

有人说这是行业潜规则,但潜规则恰恰是因为规则的缺失,让个体困在了潜规则当中动弹不得。

这一次古二能够来个 " 玉石俱焚 ",一个是因为他掌握着录音资料,另一个是他不打算再在这个圈子里混了。

但更多的 " 古二 ",他们没有资料,还打算吃这碗饭,恐怕就只能忍气吞声,即使维权恐怕也翻不起浪花。

而在古二的这次行动中,也没见到哪位编剧大佬站出来声援他,这就是中国编剧的现状:一盘散沙,自身难保。

但这却不是全世界编剧这行的现状,看看韩国编剧的地位,美国编剧的勇猛,能让中国同行们羡慕得想哭。

众所周知,韩国编剧的薪酬地位非常之高,尤其是知名的电视剧编剧,完全不亚于一线明星。

在韩国,一般两集电视剧的编剧报酬就相当于一部电影的编剧报酬,所以绝大多数韩国编剧都专心写电视剧,很少写电影。

如果是一线 A 级编剧,她们一般都会与三大广播电视公司或者一线电视剧独立制作公司签约,一般一签就是一两百集的创作合同,而且可以在签约以后先获得 50% 的酬金帮助编剧可以安心工作。

这还不是编剧地位的最好体现,因为对剧本拥有生杀予夺大权,所以很多顶尖编剧会深度介入电视剧拍摄环节,甚至连导演和演员都由她们选定。

在韩国,再大牌的演员也不敢轻易得罪编剧,因为编剧完全可以通过演员的角色来报仇,而角色往往左右着演员的人气。

编剧有这样的地位,自然也就导致了激烈的竞争。如果连续两部以上的作品收视率达不到预期,就很有可能被电视台和制作方拉入黑名单。

这反过来又刺激了编剧们对作品质量的精益求精和对收视率的极其重视。所以启动一个项目一定要等到创意和剧本大纲非常成熟才可以。

近年来,韩国电视剧公司也尝试降低对于知名编剧的这种依赖,开始引入美国电视剧产业的编剧团队制度。越来越多的韩剧的编剧配置开始向美剧靠拢。

而编剧们能够拥有如此地位和薪酬,与两件事情分不开关系,一个是工会,一个是边写边播的创作机制。

前者让编剧们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维权,而后者则让编剧在电视剧创作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生态位。

说到工会,就不得不提美国编剧工会发起的两次瘫痪了美国娱乐产业的罢工活动。

2007 年,美国发生了一次为期 100 天的编剧大罢工,目的是为了提高在互联网点播及新媒体内容的分成比例。

2023 年,美国编剧协会再次组织大罢工。此次罢工的核心矛盾集中在流媒体收益分配与人工智能对编剧工作的潜在威胁上。

两次罢工期间,大多数电影拍摄停摆,多档美剧和综艺节目面临停播的风险。美国的编剧们向制片公司展示了自己的力量。

可以说,美国编剧工会为编剧们提供了中国编剧梦寐以求的东西。

首先就是集体谈判。工会代表所有会员与制片公司联盟进行谈判,签订名为《基础协议》的集体劳资合同。这份协议几乎涵盖了对编剧所有智力成果的保护。

该协议通常每 3 年更新一次,以确保条款能适应行业的最新发展。比如 2023 年这次大罢工,就是因为编剧们担心制片方可能使用 AI 来生成剧本,从而减少对人类编剧的需求。双方就此展开谈判,没谈拢,于是编剧工会组织罢工。

而集体谈判,也避免了编剧们作为个体单打独斗,更避免了他们因此而被整个影视行业封杀。

其次,编剧工会会对编剧的署名权进行严格保护。例如,编剧工会强烈反对 " 独占性署名 ",认为这种署名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影视作品作为合作作品的属性,贬低了其他编剧的贡献。

当然,为了确保集体行动的效力,工会有权对违反罢工规定的成员进行处罚。韩国导演朴赞郁就因为在罢工期间开工而被美国编剧工会开除。

限制自由合作或许是编剧们加入工会的代价,但他们也因此换来了事业的安全感。

有意思的是,由于影视创作的文化在地性,因此美国的编剧们并不担心会发生像美国汽车工业那样的产业转移到国外的情况,毕竟外国编剧写不出地道的美国故事。

所以,假如古二是美国编剧工会的一员,事情根本就不会发展到去曝光王家卫隐私这个地步。

除了工会给力,美国和韩国的编剧们还有一大优势:边写边播的创作机制赋予了编剧巨大的权力,因为故事脉络和作品质量掌握在编剧手里。

和国产电视剧拍完再播不同,韩剧、美剧往往采取边拍边播的方式,这种模式的作用在于及时将观众们的反馈反映到电视剧当中。

以韩剧为例,在电视剧开拍之前,不用写出所有剧本,甚至都不用把故事梗概写齐全,因为谁也不知道受到观众影响之后电视剧会走到哪条路上去。一般来讲,韩剧有 5 集的剧本和大约 10 集的故事梗概就可以开拍了,而拍出来 5 集之后就可以播放了。

这个模式有助于更多地考虑观众的想法,根据观众的喜好和现实情况来灵活调节电视剧情节,编剧还可以把后期发觉的灵感和故事写入剧本。

比如说观众们对男二号非常喜闻乐见,那不用说,在以后的故事里就给他加戏;再比如说观众对女二号很不待见,那编剧就不妨在后面的故事里把她往死里整,为观众出气。

如果现实中演员的档期出了问题,编剧也可以及时处理。比如曾经观众抱怨说为什么《权力的游戏》里死了那么多人,编剧回应说,这帮演员红了之后都要求加薪,那我们也不能坐视不理啊?

相比之下,中国电视剧行业则严格遵循拍完再播的流程。这当然跟内地的审查制度有关,中国电视剧先要过审才能播放,这基本上就断绝了边拍边播的可能性。

拍完再播的模式就让导演和演员有了二次创作的机会,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或是利益左右故事的脉络、角色的戏份、台词量的多少。而这时候编剧并没有多少话语权。

编剧失去话语权又意味着剧本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被各种利益撕扯冲击得七零八落。然后,又进一步降低了编剧的地位。

对于电视剧采购方电视台来说,既然剧本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那收视率上就只能靠演员阵容来保证了。这种对于明星的依赖,直接导致了演员片酬高居不下。

而一部电视剧的制作成本有限,演员拿了大头,其他地方就要削减,编剧自然不是例外,这就形成了某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这些年中国电视剧市场很繁荣,但真正高质量的作品一年也见不到几部。

然而,当我们了解了国外编剧地位高待遇好的原因之后,却发现这些答案我们都没法借鉴。这也就意味着编剧们的现状很难得到改善。

像古二这样 " 舍得一身剐 " 的编剧毕竟凤毛麟角,而他的行为也动摇不了整个行业的潜规则。更多的编剧只能寄希望于像于正一样,多年的媳妇熬成婆。